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曹操是个唯才是举的人,多次大胆任用人才。作为曹操的主要著作,杨修并没有这样好的命运,因为他的结局只有一个,死亡。根据历史记载,“到时候,军队里有很多东西,修理者总是知道里面和外面,一切都是有意义的”。为什么曹操杀了一个自外而内无所不知的人?杀死杨修和曹操之间只有七个月的时间。曹操大概知道自己要死了,所以他决定杀了杨修。那么为什么不杀司马懿呢?

关于杨修的死,由于《后汉书》和《三国演义》的影响,后世一直认为杨修死于聪明,并给出了许多有说服力的证据。例如,曹操在新建的襄阜门写了“住”字,杨修命令门要小一些;曹操在酥饼盒上写了“一盒酥饼”,杨修打开后分发给大家。曹操在汉中之战中主动退兵,并以“鸡肋”作为出关前一夜的密码。主簿杨修令部下收拾行装,立即被曹操杀死。事实上,这些都是杨修死亡的一些外部因素,真正的根源完全在于他的政治立场。

首先,杨修和他的代表站在曹操的对立面。杨修的父亲杨彪是一个正统的儒家,而曹操是一个非正式的改革派。杨彪做官的时候,对曹操有一些看法,更不用说曹操是皇帝了,这就更不协调了。在评论许昌人时,米衡说:“长子孔文举,次子杨德祖”。当时,米衡、孔融等名士瞧不起曹操,也瞧不起于迅、陈群、司马懿等曹魏的重要官员。甚至可以说,他们处处反对曹魏政权,而杨修也属于这一阵营。你从来没有见过谁曾经与曹操擦肩而过,或站在曹操的对立面,如崔炎,他作为一个弟子受到惩罚,跟进和监督,“心似乎不平”,所以他死了;许由和楼贵,虽然都是曹操的老朋友,都作出了贡献,但被杀只是因为他们看不起曹的言论;孔融是一个著名的人,但他是一个好歌手和杀手;始于曹的谋士因对成为有不同意见,不肯饶他,逼他自杀。杨竭力卖弄自己的聪明,暴露了自己的缺点。曹操当然不会放他走。

第二,杨修站在曹丕的对立面。当曹操选择他的继任者,杨修协助曹植,因为杨修的计划,曹植显然有优势。当时,曹植和曹丕双方都有许多谋士。《史记》记载:“曹”之所以能见异思迁,除了他之外,还有丁仪、丁南、等。毛疑神疑鬼,做官为太子”。也就是说,曹植几次差点成了太子,其中丁仪、丁南、杨修是曹植智囊团的骨干,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曹丕的智囊有司马懿、陈群、武陟和朱越。司马懿和陈群的政治才能和策略应该被视为汉魏谋士和大臣的最佳选择。吴有很深的心计和很好的文学才华。曹植的大脑都是法律的老师。他们没有政治和军事经验,远不如司马懿、陈群、武陟那样老练,所以斗争中自然就穷了。曹丕由此在四友的策划下,在夺取官职的斗争中逐渐占上风。斗争中,杨修诬告武关中郎将兼副总理曹丕,以及曹植司马门事件,导致曹丕成为太子。这样,为了避免他身后的兄弟们的杀戮和分裂,曹植的力量必须被消灭。杨修的机智已经成为曹操最大的心病,杨修被淘汰只是时间问题。你看,曹丕称帝后,曹植的大脑基本上都被杀死了。

很快,机会终于来了,那就是上一篇文章提到的行军口令“鸡肋”事件,以及曹操这次以泄露军事机密为借口杀死杨修。那么为什么曹操没有杀司马懿呢?

事实上,曹操也想杀司马懿。曹操曾经对他的臣下说:司马懿不应该被授予军事权力,因为这将成为一个伟大的国家灾难在很长一段时间。首先,司马懿会保持克制,并以低调的方式隐藏自己,不像杨修。其次,司马懿站在曹丕的立场上,是曹丕的坚定支持者,曹丕影响了曹操。其次,司马懿年纪太大,无法与杨修相比。曹操认为司马懿不可能活过曹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