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有这么一部儒家经典,自先秦时代就开始有文学大家为其左转,到了后世更是广为推崇,不仅仅是各个朝代的文学大儒作传、分析,更是历代文人士子研习儒家学问的必备书目,这本儒家经典就是《春秋》。《春秋》本是当时鲁国史官记载当时各国大事的一部史书而已,其史学价值要远远高于其文学价值,其成书初期乃是鲁国历代史官所记载的东周前半段的历史,大约有242年的历史,对于研究春秋时期的战争有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孔子根据原有的《春秋》内容上重新规划进行删减,使其文学价值凸显,成为了先秦时期较早的叙事型散文佳作。自这时起《春秋》不再是一本简单的断代简史,同时也是一部文学价值极高而对儒家经典,自孔子笔削《春秋》,其便开始广为传播,引得众多文学大家作传研究。

《春秋》——”春秋三传”

《春秋》是我国早期的记事体历史散文,乃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在经过孔子的重新修订之后,其文学价值便远远超越了其历史价值,而且其中不再是简单的对历史时间的叙述,更多的参杂进了孔子的个人见解,对所发生的历史、诸侯王等的看法在其中表现出来。在经过数千年的流传之中,共余下一万多字,但恰恰就是这一万多字的记载,使我们看到那个风云多变的时代、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用其独到的眼光向我们分析了那个时代的得于失。

春秋争霸

而孔子的成功,莫过于《春秋》中的微言大义创作手法,读《春秋》不识”微言大义”,必不可领会孔子其所言、所记,无异于盲人摸象,只得其形、不得其真。所谓微言大义,既一字寓褒贬,在曲折之中蕴含对所评人物的褒贬。而且孔子所编订《春秋》可谓真乃一家一人之言,相传孔子削减《春秋》之时,完全是依照自我意愿修该的,据《史记》记载,孔子撰写《春秋》,他认为改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其弟子们完全无法建言一字一句。因此研究《春秋》不仅仅可以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同时更多的是剖析孔子的哲学观、政治观。

孔子

孔子的地位虽然是在汉代时期才被真正确立起来的,但是在先秦时期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已经是当世显学,与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并重,因此那个时候孔子的地位已经非常崇高。而且孔子不仅仅是一位学者,他同时也是一位政治家、教育家、文献研究大家,在当时就已经有了很大的影响。

尤其是其身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教育打破了阶级的限制,真正推关于世俗,因此在先秦时期便有学者为其作品作传,一方面是由于其《春秋》微言大义之下非常难懂,另外就是借此研究孔子的政治理念哲学观等。最主要的原有就是孔子并未留下专门阐述其政治理念、哲学观的书籍,因此需要从其所编订的书籍中挖掘、总结。

《左传》

先秦时期有关《春秋》注解最为有名的应当属”春秋三传”,分别是鲁国史官左丘明的《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其中又以《左传》的成就最高,对孔子所编订的《春秋》有了一个更为详尽的介绍以及阐述。《左传》基本继承了孔子的大部分思想,同样尊王、尊礼,但是没有盲目苟同,而是清楚的认识到了社会的变革需要以及新旧势力的交接。

而且《左转》深刻的解释了统治阶层内部的矛盾斗争,以及当时统治者的残暴,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大规模发动战争。如郑伯克段于鄢,便向我们揭露了当时手足兄弟为了争夺王位而骨肉相残的事件,而而这种事件,在那个时代,屡见不鲜,时有发生。其实《左传》的最大的贡献就在与对《春秋》叙事基础上的一个完备,在其中增加了大量史实和传说,将《春秋》中众多短小的记载,转变成完整的叙事故事。使得历史时间更为详细、细节更为饱满,人物塑造更加生动。而且也阐述了孔子微言大义之下的奇妙,表达了作者的价值观、道德观等。

《春秋》正统地位的演变

《春秋》在先秦之时虽然被广泛传播,众多学者研究,其主要原因乃是因为其文学价值、历史价值兼有,乃是不可多得的优秀叙事散文,对当时的散文创作影响极大。而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孔子身为儒家学派创始人,但是其却没有一门专门的着作留世,其大多是对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进行再整理。当然这些着作的整理必然不可能是其一人所为,大多是有其弟子参与的,而《春秋》是唯一一部孔子自己整理没有其他弟子参与的典籍,因此研究《春秋》对研究孔子的哲学观尤其是其政治观有着重要的意义。

董仲舒

孔子所修《春秋》的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代汉武帝时期,至于秦朝,则是依法治国;汉朝初年,则是黄老思想为主。汉武帝时期,大儒董仲舒在先秦儒家思想基础之上结合时代需求,加以改变,形成了适用于封建帝王统治所需的儒家”大一统”思想。所谓的大一统其实也就是正真将儒家思想列为王朝首要治国思想,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其他诸子百家迅速衰落,不论是学徒门人的数量还是影响力,都难以和儒家相比。

宋代大儒朱熹

在汉代呢,所谓的四书五经都还没有确立,其中四书呢是在宋代形成的,五经呢在汉代已成雏形。相传孔子整理《诗经》、《尚书》、《易经》、《礼记》、《春秋》、《乐》,但是《乐》在长久的流传中丢失,最终只留下五经。在秦代、汉初诸子百家较为兴盛,各个学派的经典等都有人教授,在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地位得到提升。因此众多的官学其所教授的内容开始逐渐向儒家转别,而五经则是其中最主要的官学课本,因此汉武帝特地设立五经博士,也就是专门教授儒家经典的学者。

五经之一《尚书》

而当时儒家的引领者董仲舒,其所传授的主要儒家经典,就是《春秋》,而且是《春秋公羊传》。前文说《左传》的成就意义在”春秋三传”中成就较高,但是其在汉代的影响却远远难以和《春秋公羊传》相比,很大的原因就在于当时的儒家执牛耳者乃是董仲舒。董仲舒作《春秋繁露》一书,乃是根据儒家学说结合帝王需求所阐述的新的治国理念,在思想上强调大一统,独尊儒术;在政治上,认为天人感应,确立了皇帝权力来源的正统,同时要求加强中央集权;在伦理道德上,提出了三纲五常规范百姓臣子的行为。

《春秋公羊传》

从此儒家以及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而其中以《春秋》为首的儒家经典也成为了儒家弟子必不可少的研究典籍。

《春秋》——孔子的再现

为什么说《春秋》是孔子的再现呢,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春秋》乃是孔子一人所编从内容的删留、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等,皆有孔子一人完成。因此《春秋》不仅仅有着众多文学体裁创立之下的成就,更加反映了孔子的政治大观。如果说《论语》是孔子教育观的最好体现,那么《春秋》就是孔子政治观的全面阐述。

《春秋大义述》

孔子是一个坚定不移的礼乐遵从者,在他看来,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君不君,臣不臣,国之将乱,必礼崩于野。周王朝立国之时,便是以礼治国、以礼束人。但是春秋时期,这些礼仪、规矩则荡然无存,这使孔子感到痛心疾首,他决心要改变这一切,所以他选择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思想,以求改变,但是最终却无功而返。

《史记》

《春秋》从一个简单的史书到一部不可多得经典,其中蕴含了孔子大量的心血。在孔子之前,史书皆为史官所作所记,而在孔子的时候,则开来私人修史的先河,乃至之后诞生了众多优秀的史书,大多为私人所作,如《史记》、《三国志》等。但是也因为私人修史的无限制、无定式也产生了众多与史实不相符的野史。

晋灵公

在《春秋》之中,有很多的细节,也就是所谓的微言大义其所展现的乃是孔子对那个时代的批判以及许多政治事件的看法。例如在其中记载: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说的就是晋灵公至死和晋国大夫赵盾之间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弑,晋灵公之死乃是赵穿所为,赵传是赵盾的手下,赵盾外逃却没有出境,回来担任上卿却不惩罚凶手,因此当时的晋国史官认为晋灵公之死乃是赵盾造成的。

其实在这其中也体现了孔子的政治观、道德观,晋灵公虽然其所作所为并不是一个君王所行,但是其依旧是赵盾的君主,身为臣子,放纵自己的下属杀死自己国家,如同弑父,明知凶手是何人却不惩治凶手,是为帮凶。可见孔子非常重视礼乐规矩,在他看来凡是逾越了礼乐之规定,必是错误的。

总结:孔子在封建王朝时代就已经备受争论,其实这其中并非是孔子的原因,孔子的政治理念,乃是为了改变君王治理国家的方式,推崇以仁治国,倡导和谐。但是伴随着封建时代的到来,皇权的无限扩张,不论是何种思想理念,逐渐成为了皇权统治的工具,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之下,孔子以及儒家思想其内涵逐渐被扭曲、歪曲,最终才引起了众多的后代文人学者的讨伐。尤其是在我国近代时期,思想风雨变化,新旧制度交替,众多的革命者、新思想者将国家的落后归结于儒家思想对百姓的愚弄造成的思想落后。但是这其中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封建统治者,儒家思想成为了工具,乃是统治者所谓,并非儒家思想的本意。因此对于《春秋》以及儒家思想应该注意到其时代特点,而非一味的贬低或者拔高。

 

来源:历史那点事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就分享到朋友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