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首篇是“初见秦”,是韩非入秦国后向秦始皇进献的文章。

韩非入秦是在秦始皇十四年,也就是公元前233年。这一年,韩安王特派秦始皇十分欣赏的韩非入秦,希望他能说服秦始皇不要吞并韩国。抵达秦国后,韩非就献上了“初见秦”,以期赢得秦始皇信任。

“初见秦”一文,先分析了秦强、六国弱的天下大势。然后韩非一针见血地指出,秦国之所以屡次失去称霸天下的良机,就是因为秦国谋臣不尽忠尽责。在文中韩非特别提到穰侯,批判他“治理秦国时,想用秦国一国之力,来成就两国功业,因此士兵终身在外日晒雨淋,民众在国内疲惫不堪,让秦国失去了称霸天下的良机!”

穰侯,就是秦昭王时期的国相魏冉。穰,是指今天河南省邓州市一带;因为魏冉封地在此,所以他也被称作“穰侯”。魏冉是秦昭王母亲宣太后的同母异父弟,原本是楚人。因为宣太后关系,魏冉来到了秦国,在秦惠王和秦武王时期都得到了重用。公元前307年,秦武王与力士孟说比拼举鼎,却失手被巨鼎砸断了腿,伤重不治而亡。因为秦武王没有子嗣,他的几位兄弟互相争夺王位。此时,魏冉突然站了出来,拥立亲侄儿赢稷为王,是为秦昭襄王。

秦昭王即位后,魏冉多次担任国相,成为权倾一时的风云人物。然而,在公元前266年,长期独揽大权的魏冉突然被秦昭王罢免,落落寡欢地回到自己封邑陶(今山东菏泽定陶区西北),最终身故于此。

秦昭王之所以要罢免亲舅舅,按传统说法,是害怕魏冉擅权、威胁到自身统治地位。

可如果魏冉真想篡权夺位,他怎么会那么轻易交出手中权力呢?另一方面来说,如果秦昭王真认为魏冉擅权,参考商鞅、吕不韦等人下场,那么他就无法在陶邑善终。

以此而言,秦昭王罢免魏冉,应该更多的是其它方面原因。

公元前278年,客卿灶(《战国策》中为造)求见魏冉,建议他伐齐:“您得封陶邑,管理天下已有数年了。讨伐齐国如能成功,陶将成万乘之国,从此成为小国伯长,率领诸侯朝觐天子,天下人都将听从,这是五霸的功业。讨伐如果不成功,陶就在齐国卧榻之侧,恐怕就岌岌可危了。所以,攻打齐国对陶邑来说,就是存亡关键。如果想攻打齐国之事成功,不如去说服燕国伐齐。燕、齐二国势不两立,劝说燕国伐齐,必能成功。希望您能专心致志地讨伐齐国,不要再有其它顾虑。”

前一年,齐人田单采用火牛阵大破燕军,收复了齐国。客卿灶虽然来历不明,但似乎出身于燕;来秦国担任客卿后,他竭力唆使魏冉联合燕国,一起灭齐。陶邑原本就是富甲天下的商贾云集之地,如果能扩张领土,实力必然能超过一般诸侯国。

听了这番话,魏冉大为动心。奈何,当前秦国正在全力攻打楚国。名将白起在南阳盆地内攻城略地,攻占了楚国郢都,迫使楚王逃亡到了陈国旧地。伐楚大战过后,虽然秦国大获全胜,可自身消耗也不小,哪里还能派大军远征齐国?

思虑再三,魏冉不得不暂时放弃了攻打齐国的计划。

可客卿灶这番话,却深深触动了魏冉:讨伐齐国,不但能打压恢复中的齐国,还能顺势扩大陶邑领土,如此两全其美之事,怎能放过?

公元前271年,在秦国对外征伐的间隙,魏冉果然派客卿灶率军前往攻打齐国。客卿灶也不辱使命,攻占了刚(今山东宁阳县)、寿(今山东郓城)二邑。伐齐有功,秦昭王也很高兴,马上就将这两地赏封给了魏冉!

魏冉再次建功立业,又得到了两块封地,一时间无人能出其右。

不过,这时魏冉却遭到了不少非议:秦国与齐国间,还隔着韩、魏二国;魏冉派军伐齐,到底是为了增封陶邑还是为了秦国?

魏冉的这点私心,在东周可谓是路人皆知。不过魏冉树大根深,无人敢在秦昭王面前说他的不是。

不幸的是,魏冉的死对头很快就出现了。

因遭无端猜忌,范睢差点被魏国国相魏齐折磨死。在好友帮助下,范睢潜逃到秦国来寻求复仇的机会。得知魏冉伐齐,范睢决心孤注一掷,趁机扳倒魏冉来赢得秦昭王信任。

为此,范睢先上书秦昭王,诚恳地请求面谈。

看过范睢上书后,秦昭王颇为感触,马上就接见了他。

见面后,两人寒喧客套了许久,范睢才迫不及待地说出了真心话:“大王有关中形胜之地,又拥兵百万,战车千乘。形势有利时可主动出击,形势不利时也可退守关中,这是王者之地;秦国百姓怯于私斗而勇于为国奋战,这是王者之民。以秦国士卒之勇、车骑之众去攻打天下诸侯,早就应造就霸王之业。可现在秦国反倒是闭关自守而不敢向东出击,这全然是因为穰侯为国家谋划不够忠心,而大王的计谋也有失误之处!”

出口就指责秦王舅舅不忠心为国,这真是胆大包天!

遭遇奇耻大辱后,唯有借助秦国之力范睢才能成功复仇。这次会面,范睢如果不能赢得秦王信任,复仇大计就将彻底落空!因此,范睢早就豁出去,什么话都敢说——反正不成功则成仁!

对舅舅包办一切的做法,秦昭王早就心存不满,只不过没表露出来。听范睢这么一说,秦昭王不但没生气,反倒是放低了姿态,长跪着请教:“寡人想听听失策之处。”

见秦昭王如此,范睢心里底气更足了,马上就开始畅所欲言:“穰侯越过韩、魏二国而攻打齐国刚、寿,这不是好计谋。少派军队,就不足以击败齐国;多派军队,又对秦国有害。现在盟国不亲,还要越过人家土地去攻打齐国,这能行吗?过去齐闵王伐楚,破军杀将,拓地千里,却连寸土之地都没能得到——难道是齐闵王不想要土地吗?是形势不允许罢了。诸侯见齐国军队疲惫不堪,君臣又不和睦,立刻联手攻打齐国,迫使齐闵王兵败出走、为天下人耻笑。所以齐国远征伐楚,反倒是肥了韩、魏二国。大王不如‘远交近攻’,那么将来得一寸就是大王的一寸土地,得一尺就是大王的一尺土地。如今穰侯舍近求远,岂不大为失误?”

魏冉派秦军攻打齐国,是为了扩大自己私人领地,也是韩非所批判的“以一国之力来成就两国功业”之举。范睢牢牢紧扣魏冉这一重大失误,并且提出了“远交近攻”的解决办法,可谓是一针见血。

听完这番话,秦昭王恍然大悟,从此对范睢刮目相看。

公元前266年,范睢再次进谏,劝说秦昭王废黜了宣太后,将穰侯、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等权贵驱逐至关外,夺回了国政。

魏冉,是秦昭王亲舅舅,还长期担任秦国国相,居然被一位在秦国毫无背景的流亡士人扳倒了——在当时这绝对是件震惊整个东周的重大新闻!

魏冉之所以会被范睢扳倒,关键在于他有了私心。如果没有动用秦国军队去扩大私人封地之事,魏冉还会被轻易扳倒吗?

自外甥当上秦王后,魏冉就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公元前293年,魏冉发掘的名将白起在伊阙大胜韩、魏二军,斩首二十四万;公元前284年,秦军配合燕、三晋军队伐齐,在济西大破齐军,差点让齐国灭国;公元前278年,白起率军出征,攻占了楚都郢,将楚王赶出了南阳盆地;公元前275年,魏冉又亲率大军伐魏,在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大破暴鸢之军,斩首四万……。魏冉执政之时,秦国不但将韩、魏、楚三大邻国彻底压制,还联合诸侯打残了齐国。山东六国中,唯一未遭受重大损失的,就只剩下赵国。但在公元前260年,魏冉举荐的白起在长平大破赵军、占领了上党,彻底改变了秦对山东六国的战略态势。

秦国统一天下的伟业,是由秦始皇完成;但秦国对山东六国在战略上的绝对优势,却在秦昭王时就已经奠定。魏冉的前半生,可以说是为了亲外甥的江山呕心沥血。如果说秦昭王奠定了秦统一天下的坚实基础,那么他的功劳大半要归功于魏冉。

秦昭王一生,曾经四次撤换魏冉相位;但每次撤换后,又不得不重新启用他——这说明不是秦昭王不想摆脱舅舅,而是没找到合适的替代者时,他根本就离不开舅舅!

所以,虽然秦昭王对魏冉早怀戒心,却迟迟未能驱逐他。直到范睢出现后,秦昭王才下定了废黜舅舅的决心。

无论如何,安然终老于陶邑这一史实,足以证明魏冉虽有私心,却从来没想过伤害亲外甥。事实上,魏冉执掌国政的大部分时间里都毫无私心。

奈何大权独揽日久之后,魏冉为自身的考量慢慢地多了起来。

公元前273年,赵、魏联手攻打韩国华阳(今河南新密)。韩人自觉难以抵挡,被迫向秦求救。秦国派出战神白起前往营救,在华阳大破赵、魏二军,斩首十五万!

迫于压力,赵国被迫与秦议和,魏冉理所当然地成了和谈的主导者。

为防止秦国出兵伐赵,赵王派人劝说魏冉:“如果秦、赵和谈无法达成,秦兵就会再次出动,白起必为主帅。如果白起获胜,就会威胁到您的地位;如果白起不能取胜,秦王必然要派您前来议和。这时再和谈,您就会受到轻视。所以,您还不如现在就致力于议和,赵国会很快归附秦国的!”

以历史记载来看,华阳之战后三年内,秦、赵都没有交战记录;这意味着两国最终达成了和谈协议。如果魏冉是害怕白起崛起而答应了赵人的求和,表明他在处理诸侯事务之时,已不再以秦国利益优先,而开始掺杂个人私欲了。数年后,魏冉被客卿灶说服伐齐,正是他以权谋私企图公开化之时。看出了这点,秦昭王对魏冉的猜忌心也就越来越重,在找到替代者范睢后,立即毫不犹豫地撤换了他!

所以秦昭王撤换魏冉,不单是害怕他擅权,更害怕他因私欲不求进取而妨碍了秦国的统一天下大业!

魏冉之所以会产生私心,就是因为权位达到极致后,为秦国做再多贡献也无法让他更上层楼。当为国尽忠满足不了个人私欲时,魏冉为何不能在处理政事时为自己考虑得多一些?

公元前323年,楚将昭阳率军护送公子高回魏国争太子,在襄陵(今河南睢县)大败魏军,攻占了魏国八座城邑。之后,昭阳趁热打铁,继续举兵伐齐。这时,秦使陈轸劝他罢兵:“您已官为柱国,伐魏有功,可晋升为令尹;现在还要伐齐,岂非画蛇添足?”

听了这番话,昭阳立刻就退兵了。

昭阳如此做,是因为伐齐得胜,他不会因此得到更多利益;一旦失败,他就可能无法晋升令尹。既然如此,他何不退军?昭阳伐齐时的心态,就与魏冉长期独揽大权后的心态类似:忠心为国既然不能带来更多利益,为何不能为自身前途考虑得更多?

虽然魏冉与昭阳都存同样心态,可秦、楚二国对两人的处置却完全不同:魏冉伐齐虽然大胜,秦国却因他生私心而废黜了他;昭阳伐齐怯战,楚国却将他提拔作了令尹。

这其中差异,或许是秦国压倒山东六国的又一关键因素吧?

——完——

图片 | 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