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这样的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当然说到历史我们就会联想到古代的各个朝代,有盛兴也有衰落的。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几个经典朝代女子的妆容演变史。谈起古代的女子,应该给人留下的印象是:“娴静犹如花照水,行动好比风扶柳”的这般模样。形容一个貌美,气质佳的女子;其实也跟她们当代流行的妆容有很大的关系。

先秦

先秦时期,女子面部装饰以粉和黛为主要色彩,即用米粉敷面,用青墨颜料画眉,不盛行脸上抹红。

《楚辞》云,“粉白黛黑,唇施芳泽。”这说明在先秦妇女已开始用芬芳光亮的颜料来美化嘴唇。

另外,“蹄妆”也风靡一时,犹如啼痕一般,因而得名。相传是东汉权臣梁冀的妻子孙寿独创,即在两眼下沾白粉,凸显了妇女忧戚的意味,易于博得男性的爱怜。

  来看下汉朝的妆容,延续了秦朝所喜爱的杏仁眼化法;唇部的妆容开始了改变。这种桃心嘴唇也一直流行到了唐朝。在当代女子都喜爱将两边发髻留一束到耳前。这时候的胭脂还是比较浅的范围也不宽。这种妆容在当时盛行的原因和汉武帝有着密切的关系,听说汉武帝尤为喜爱这种妆容,于是大到宫里女嫔,小到民间之女。都流行化这种妆容。

汉代是我国眉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出现了长眉、远山眉、八字眉、惊翠眉、愁眉、广眉等诸多分类。司马相如的妻子卓文君,引领了“远山眉”之风。《西京杂记》说她“眉如远山,时人效之,画远山眉”。

魏晋南北朝

魏晋时期,由于新文风的盛行,再加上玄学的影响,审美开始趋向个性化。在眉毛样式上,兴起了连心眉、黄眉。还兴起“黑唇”,即以乌膏染唇,状似悲啼。

妆容则有“眉心浓黛直点,额色轻黄细安”,将自己的额头涂抹成了黄色的额黄妆;

用胭脂在脸上画画,好像将要散尽的红霞的晓霞妆;额头画上梅花样式的寿阳落梅妆;

以及《南史.梁元帝徐妃传》记载,“妃以帝眇一目,每知帝将至,必为半面妆以俟。帝见则大怒而出。”的半面妆。

  再来欣赏一下唐朝的妆容,唐朝妆容可谓是经典。唐朝强大的时期,妆容也很有特色;都是有一点弧度的细眉,但是整个面部一定要化白妆。从现在日本艺妓的妆容就可看出唐朝妆容的影子,底妆是真的很白。唐代女子白面两颊的胭脂常抹成圆形,而且面积很大。后期由杨玉环发展出额头画花,在用金箔贴上,整个妆容配上当代的发髻显得更为霸气艳丽。

因唐代民风开放,女子妆容变化也是十分之多,仅晚唐时期三十多年时间里,唇式就出现了17种,再加上酒晕妆、桃花妆、飞霞妆等流行妆式,形成了风格多样,形式多变的妆容文化。

由于唐朝女子的开放风气受极大打压,所以宋朝的民风极为保守。因此宋朝的女子妆容极为素洁,但是唐朝盛行的远山黛在宋朝依旧十分受捧。妆容以清新高雅为主,眼妆延秦丹凤,但是更为自然。胭脂也是略施一点,唇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在是桃心唇;而是比较丰满圆润的唇形。但是颜色以浅色为主,不在是唐朝,秦朝的暗红色了。

这个时期的妆容也偏清秀质朴,极为素洁,强调自然肤色及提升气质,但唐朝盛行的远山黛在宋朝依受到追捧。

到了明朝眉形开始有了一些变化,没有了宋朝和唐朝那般有弧度,更多的是自然;但是依然是细眉,眉尾偏长。明朝时期比较流行”桃花妆”和”酒晕妆”。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明代时期盛产胭脂。就是现在俗称的腮红。还是觉得古代取名为胭脂好听些。这时候的唇色和化法,都比较接近于现代;唇边要干净线条要柔和。颜色也是偏红色,暗红色系的。明朝的整个装扮显得非常的端庄,娴淑。

清代

清朝时期女子妆容以含蓄内敛为美,趋向淡雅、简约,繁复的面部图案和装饰物如花钿、面靥等基本上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唇妆以樱桃小口为美,追求小而薄的感觉。《延禧攻略》刚开播时,网友纷纷吐槽娘娘们的“咬唇妆”,但其实这就是满清宫廷唇妆的一种画法,上唇涂满或不涂口红,而下唇只涂中间一点点, 第一眼看上和现在流行的“咬唇妆”还挺像的。面部化妆则多为薄施朱粉、清新雅致,比起唐代的红妆要淡雅很多。

总体上来说以素雅简约为主,眉毛纤细,部分有身份的女子眉心会画得高挑一些,眼妆清淡柔和,胭脂多用粉色系,这样看起来更少女。当时女子的眉毛均为眉头高、眉尾低的形态,形状纤细修长如柳叶,弯似新月,衬托出女性清秀柔美的姿态。

秦汉的质朴清纯,唐代的奢靡夸张,宋代的清新淡雅,明清的简约柔顺,不同时代女子的妆容变化,其实也是从侧面也反映了古人生活习惯、审美情趣的变迁经过,让我认识到了古典东方之美的传承与演化。

不过,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所以希望大家能够保持初心,尊重美丽,一直保持自己心中最完美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