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战的时候,飞机已经成为交战双方最精尖的武器之一。无论是轰炸机的密集轰炸,对敌方的伞兵投放还是海上航母的对决,飞机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作战装备。在面对对方飞机的威胁时,防空火炮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防守利器。防空火炮按照火炮口径,大概可以分为大口径防空火炮和小口径防空火炮。

与小口径防空火炮不一样,大口径防空火炮的杀伤原理并不是通过将炮弹射入天空,然后在炮弹打中飞机时将飞机炸毁的。大口径防空火炮的真正杀伤原理是,在防空炮弹中内置引信,然后再用火炮将炮弹射入天空,等炮弹大概飞到飞机大致所在高度时,自动爆炸,利用爆炸的冲击或者弹片对敌机造成杀伤效果。

在大口径防空火炮发展的早期,炮弹中的引信通常用时间引信。时间引信利用定时火药燃尽或者钟表定时,设定一定的时间间隔,确保防空炮弹能够在发射后的特定时间后爆炸。

根据这种时间引信的原理,我们可以知道,大口径防空火炮炮弹对飞机的杀伤效果几乎完全是一个概率性事件。运气好,炮弹会在离飞机近一点的地方爆炸;运气不好,炮弹爆炸时附近可能一架飞机都没有。根据统计,以这种引信为基础制作的防空炮弹平均要2000多发炮弹才能击落一架。直到1943年,美国研制出新型VT近炸引信,改变了这一切。

VT近炸引信的原型为英国人研究的近炸引信,英国早在二战早期就发明了Pistol710光学近炸引信,但效果一直不是不好。二战时因为英美技术共享,美国从英国手中接手了这一研究,经数千次实验后搞出了VT近炸引信。VT近炸引信项目的级别非常高,是当时与雷达、原子弹并列的最高机密之一。

VT近炸引信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真空管收发电磁波,通过多普勒频移效应判断距离,当目标越近时,频移越强,强到一定程度,接通电路引爆弹丸。VT引信无需设定时间,炮兵只需朝飞机航线前方开火就行。至于什么时候爆炸,炮弹自己决定,效率大大提高,击落一架飞机的平均弹药消耗从2000多发迅速降低到150发。

1943年1月5日,美国“海伦娜”号巡洋舰127毫米高炮用VT引信炮弹击落日军轰炸机,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这项技术,因为只有盟军才有,日本和德国都没有,所以VT近炸引信也成了盟军的一项黑科技。按事后估计,炮火的威力增加了约七倍。巴顿将军当时称,这种信管将改变战争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