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迁都的例子,在我国历史上并不罕见。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趣历史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吴国(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国之一,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在地区又居于三国之东,故亦称东吴。对于东吴的建立者——孙权,称帝时间相对较晚。比如曹丕是公元220年称帝的,刘备是公元221年称帝的,而孙权直到公元229年,才正式称帝。

  魏黄初年间,孙权名义上依附于曹魏,并受封吴王。黄龙元年(229年)5月23日,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促使东吴可以和蜀汉、曹魏平起平坐了,随后,孙权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由此,非常明显的是,虽然东吴长期定都于南京,但是,在一开始的时候,孙权却是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的。那么,问题来了,三国时期孙权为何在武昌称帝,又为何将都城迁到南京?

  一

  黄武七年(228年)八月,“石亭之战”爆发,孙权命大都督陆逊督率诸将大败曹休。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石亭之战因为重创曹魏,导致曹魏大司马曹休不久之后病逝,从而增强了孙权称帝的底气。公元229年春天,又一个好消息传来,诸葛亮遣陈式进攻武都、阴平。曹魏大将郭淮领兵来救,诸葛亮率军驻扎建威,牵制郭淮。魏军知道蜀军主力到临,便紧急撤退,蜀军顺利占领二郡。

  由此,先是东吴重创曹魏,后是蜀汉攻占曹魏疆域。趁着这一良好的机会,孙权于黄龙元年(229年)5月23日,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对于孙权来说,之所以一开始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是因为之前孙权就坐镇此地了。进一步来说,这和武昌(今湖北鄂州)的地理位置优越存在直接的关系。

  二

  对于武昌(今湖北鄂州),也即鄂州来说,位于湖北省东部,滨于长江中游南岸。西邻武汉,东接黄石,北望黄冈。在汉末三国时期,武昌(今湖北鄂州)位置居中,既可以兼顾荆扬二州,又与建业(南京)有相似的地理条件,西边有樊溪,适合训练水军,长江边有樊山,有利于孙吴军队防守。在东汉末年,孙权所在的东吴,一开始主要拥有东汉十三州中的扬州之地,也即今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等地。

  但是,到了公元220年,也即吕蒙偷袭荆州,击败关羽后,东吴将获得了荆州之地,也即今湖北、湖南一带。在关羽大意失荆州后,东吴和蜀汉爆发了夷陵之战中。在此背景下,孙权一度将东吴朝廷迁到了荆州,以此更好的占据荆州,并应对刘备的进攻。而就武昌(今湖北鄂州)来说,虽然处在东汉十三州中的荆州之地,却非常靠近东吴起家的扬州之地。

  三

  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孙权坐镇武昌(今湖北鄂州),可以实现兼顾扬州和荆州的效果。并且,在夷陵之战后,魏文帝曹丕所在的曹魏,多次进攻东吴,冲击着东吴的长江防线。因此,孙权坐镇武昌(今湖北鄂州),不仅可以方便训练水军,也有助于抵挡曹魏的进攻,这也是孙权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称帝的重要原因。

  公元229年六月,孙权与前来祝贺孙权登基的蜀汉使者陈震商议平分曹魏九州,并制定盟书。在孙权称帝后,蜀汉丞相诸葛亮可能内心有所不满,但是,出于蜀吴联盟的大局,还是派遣使者来祝贺孙权,进一步巩固了蜀汉联盟。对此,孙权自然也逐渐打消了对于蜀汉的疑虑。在此基础上,为了共同曹魏,孙权又在当年九月迁都建业(南京)。

  四

  最后,孙权之所以又迁都建业(南京),是为了和蜀汉携手,共同对抗强大的曹魏,也即孙权如果继续定都武昌(今湖北鄂州)的话,表明其对蜀汉还存有疑虑甚至想法,这显然非常不利于蜀吴联盟的行为。并且,迁都建业(南京)后,有助于东吴进攻合肥。比如嘉禾三年(234年),孙权亲征合肥新城,后来得知魏明帝曹叡亲自率大军来救,于是撤军。从地图上可以发现,南京和合肥的距离比较近,而合肥一直被曹魏占据,不利于东吴镇守长江防线,所以迁都南京后,自然方便调兵遣将,攻打合肥等曹魏的疆域。

  此外,在迁都南京后,孙权也没有就此忽视武昌(今湖北鄂州),而是留下尚书九卿,让上大将军、荆州牧陆逊辅助太子孙登镇守武昌(今湖北鄂州)。对此,在笔者看来,此时的武昌(今湖北鄂州)对于东吴来说,可以称之为陪都了,如果建业(南京)有失的话,东吴还可以迁都武昌(今湖北鄂州),从而降低被曹魏突然消灭的风险。对此,你怎么看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