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丽的阳朔,有一座奇特的山,顶部中空,状如弦月,夜晚望去,若一弯明月挂在天空,这就是著名的景点“月亮山”。传说有一位老妈妈每天都爬上山去,坐在月亮里头,给游客卖水,于是大家都叫她“月亮妈妈”。当你去到阳朔,夜晚看着山头那个月亮,想着里头的月亮妈妈,会顿生一股不可思议的神奇之感,如闻童话一般。
“月亮”与“妈妈”联系起来,并给人以美的遐想,这并非偶然,而是与中华文化有着源远流长的血缘。《礼记。祭器》云:“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此阴阳之分,夫妇之位也。古人称日为“太阳”,月为“太阴”,月亮与妇女,都是阴性的代名词。
一
月亮作为女性的象征肇始于人类原始的女性生殖崇拜时期。创造人类的始祖“女娲”,同时就是月神,在汉墓砖画中,伏羲手捧太阳,女娲则手则捧月亮。远古人以为,女人和月亮有着一样的本性,都有‘膨胀’的倾向,而且还有与月相变化周期一样长的月经期。他们观念中,物体可以通过某种神秘的感应超时空地发生作用,所以月光的照射可以使女人怀孕。因此月亮赋予了女性一种神秘的能力。
人类早期对父亲的意义并不清楚,女性在原始母权制社会中处于崇高的地位,繁衍生息的渴望推动了月亮信仰的不断发展。月亮的感应力逐渐被人格化,衍化为高洁的月亮女神。
中国的月神最著名的是嫦娥,据后人考证,女娲、女和、尚娥、嫦娥其实同为一人。嫦娥是怎样奔月的呢?根据《淮南子》的记载是,后羿到西王母那里去求来了长生不死之药,嫦娥却把它偷吃掉,并逃到月亮里去了,变作一只蟾蜍,成为月精。后来,蜍音讹变为兔,于是蟾兔并存于月中,到了东汉时期,蟾蜍被逐出,月宫中只剩下了玉兔,魏晋以后就无人再提蟾蜍了。
《淮南子》对嫦娥的丑化,暗示了伴随母系王国沦陷后父系文明的建立,妇女的地位骤然下降,嫦娥奔月象征了被父权驱赶的女性们寂寞凄苦的情怀。而蟾蜍向玉兔形象的转变又表明,嫦娥的地位在后世重新得到了提升。这与后来中国文化崇尚阴柔的转向有关,文人墨客对月亮的反复吟颂也为之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嫦娥的故事在民间也出现了不同的版本,说因为一个叫蓬蒙的人的觊觎,嫦娥才当机立断将不死药吞了下去。后羿悲痛欲绝,摆上香案,放上蜜食鲜果,遥祭爱妻。百姓们闻知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为嫦娥祈求吉祥平安。这就是中秋拜月的传说来历。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于魏晋时期,盛于唐宋。《东京梦华录》对北宋赏月盛况有这样的描写“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我连坐至晓”。明清以后,每逢中秋,人们摆设酒脯时果,赏月畅谈,有些地区还举行“拜月”、“闹月”、“跳月”、“偷月”等有趣的活动。至此,中秋拜月的女性生殖崇拜意味慢慢淡出历史舞台,为“花好月圆人团圆”的主题所取代。
二
在月神神话中,嫦娥窃取的不死药及吴刚砍伐的月桂树“树创随合”的奇异能力,都暗示着一种不死的生命精神。月亮的盈亏晦明循环,不仅参与缔造了中国的农历,也影响了中国哲学对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与宁静神秘的智慧品格的追求。
中国古人实用地把自然循环当作宇宙的规律,并运用于历史。天干地支六十年花甲轮回,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都呈现一种循环意识。时间本是一条进化直线,但在中国哲学中被转化为一条循环的曲线,阴阳鱼太极图就是明显的体现,这对形成时空合一的宇宙观和文化稳定性具有深远的影响。老子说:“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道家思想将自然现象提升到一种人生智慧。杯满则溢、月盈则亏的道理已深入人心。
以月喻禅是禅宗哲学的传统,《五灯会元》中法眼和尚说:“见山不是山,见水何曾别?山河与大地,都是一轮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