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昕,唐朝时期名将,寿州刺史郭敬之之孙,汾阳王郭子仪的侄子,曾在安史之乱后,担任安西四镇节度使留后。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往下看。

  盛唐是怎样的一幅景象?是繁华的长安街,还是广阔的疆土!衰败的大唐又是一副怎样的景象?是安禄山铁蹄下失陷的长安城,还是少数民族不断侵扰的边境。安史之乱后期,大唐的战车开始走向下坡路。与吐蕃接壤的安西四镇,受到了少数民族的侵犯。面对内忧和外患,安西守军该何去何从?

  为了平息安史之乱,安西四镇的守军被抽调出一部分,解决内忧。吐蕃抓住这个机会,开始向安西发动进攻。曾经有这样一支军队,他们面临着一个抉择,是战、是退、还是降!即便选择后者,也不会有人对他们过多的诘责。毕竟面对内忧外患,收缩防线和放弃安西是最佳的决策。但是大唐对于国土的执着异常坚定,他们毅然选择迎敌而上,不论敌人多么强大,即便战剩最后一兵一卒,大唐的旗帜都不会倒下!

  一个战士的生命有多长?这个问题没有人能够回答,这支安西的守军却从少年一直战斗到白发。这不仅仅是军纪,更是一个士兵的信念,只要一息尚存,就不会让侵略者踏上国土半分。

  在公元781年,信使经过千辛万苦,终于回到了长安,此时此刻,已经和长安失联了十六年的安西守军,再一次和朝廷取得了联系,整个朝野都被郭昕的感人事迹所震撼,唐德宗也是对其钦佩至极。于是,下旨激励在西域浴血奋战的将士们,祖国没有忘记你们,并封郭昕为安西大都护、安西四镇节度使,加封威武郡王。

  但此时的大唐刚刚在安史之乱中挣脱出来,内忧外患的局面让大唐不堪重负,再没有军力支持西域了,能做到的也只有这般精神奖励。在这样特殊的局势下,郭昕能做的只有坚守这一条路,别无它选。

  六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公元787年郭昕所在地区的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因为“平凉劫盟”,所以唐德宗与西北地区回纥势力修好。唐德宗派遣段文秀借道回纥赶往安西,这一举动让郭昕备受感动,大唐还没有忘记他们。虽然没有得到任何的军力和物资支援,但是却有了回纥的协同作战,显然可以减轻守军将士的压力。

  一切的繁荣都是虚假的,一切的美好都是憧憬出来的,随着回纥势力节节败退,郭昕坚守的安西四镇再次成为了吐蕃的眼中钉。此时的郭昕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怕是难有回天之术。公元808年,西域的唐军只剩下了最后一个城池,吐蕃发动了最终的攻势,这也是坚守西域的唐军最后的辉煌。此时的唐军,已经在此地坚守了小半个世纪,一切都变了,唯有那最后一个城池上的大唐旗帜,显得那么的耀眼。

  破裂的铠甲上已经没有昔日的光彩,满是断口的战刀上,早已没有往日的锋利,能看到的只有孤城上满头白发的将士。这一年,郭昕和所有的大唐将士,无一投降,全部战死在城池之上。郭昕战死了,唐朝荣光短暂的离开了西域,一代郡王成为了历史上一抹短暂的光芒,消失的无影无踪。

  被黄沙掩埋的安西孤军,注定成为历史的一部分。如今黄沙已经掩盖了他们曾经拼死守卫的土地。遥想当年,唐军出关守边的场景,一个个将士都是正值风华的少年,虽然岁月夺走了他们的青春,但是他们依然凭借自身顽强的毅力,坚守着脚下的土地。同时,用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诠释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家国精神。哪怕是孤军奋战,哪怕是同数倍的敌人作战,他们也从来没有丝毫的动摇。这种可歌可泣的战斗精神,一直传承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